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宿迁乡情 - 学习园地

书香让乡贤文化更好传承

时间: 2017-03-02 18:22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乡贤群体一代接续一代,耕读传家,庭训琅琅,庙堂谔谔,穷则独善,达则兼济,道德文章,弦歌不绝……”伴随着现场视频对历代传统乡贤的解说,由民盟中央国情研究中心、中华藏书会(筹)、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等主办的以“建设书香家庭传承乡贤文化”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华藏书文化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

华宝斋书院院长蒋凤君表示,培养读书种子,传承诗书传家之风,祛除戾气,净化心灵,有益世道人心,是当下社会需做的大事,也是举办此届论坛的主旨。中华藏书文化论坛是华宝斋“中华藏书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工程既是向千百年来留下经典著述、文化遗产的历代乡贤表达崇高敬意,也是代表中华先祖后人的一种庄重承诺和担当。

那么,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乡贤文化建设在当代有无必要?家庭藏书对乡贤文化及书香社会建设有何意义?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阅读经典有何必要性与可行性?与会者对这些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当代是否有必要传承乡贤文化?

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文明历史上,乡贤历来都是社会普遍推崇的一个文化群体。对于这一群体,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原常务副主席张梅颖认为,乡贤凭借自身的学识涵养、道德文章,在基层社会自治、民族文化传承当中起着诗书传家、尊师重教、纯化风俗、和睦相邻、稳定秩序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来自行政力,而是来自不言之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离不开乡贤教化的民间善举,“他们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发挥着基层支撑作用。在纵向治理体系当中,他们融通上下;在横向文化交流中,他们沟通中西。”

如何理解“乡贤”这一概念?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通过解读传统典籍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关于“乡”,指的是“大家”,即家乡。楼宇烈认为,“家”可分为小家、大家与大大家,即家庭、家乡与国家,意为家乡的“乡”起着上承国家、下接家庭的作用。关于“贤”,孔子曾说人有“五仪”,即庸人、士人、君子、贤人与圣人,贤人位于君子与圣人之间,具体到贤人,孔子亦有阐释:“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楼宇烈认为,孔子从“言”与“行”两个层面对贤人进行了界定,认为贤人需具备非常高的智慧,能身体力行去做各种各样有益于社会与他人的事情。

从现代角度来看,著名学者余世存认为,贤人不同于古代的少数精英群体,而是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地方,比如志愿者、慈善者等,他们的言行“都是传统儒家内心所仰望的,希望做到的,但是很难做到的”。余世存表示,这样的人一旦多起来,书香社会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近现代以来,乡贤文化开始由盛转衰,并近于凋敝。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应该如何恢复与振兴这一文化传统?这些问题成为与会者所关注与热议的问题。安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钱念孙认为,乡贤发挥作用的空间缩小,是导致近现代以来乡贤文化凋敝的一个主要原因。唐代以来,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一直是“皇权不下县”,县以下存在一个巨大的民众群体,有着巨大的社会治理空间,乡贤在其中起着巨大的示范作用。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国家管理愈加精细与深入,并形成了一套很完善的国家管理制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民间文化和意识起到了抑制作用。如何调节好政府机构与民间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上发挥文化自身的力量和社会民众群众的意愿,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徽州地区,有一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村落就是由乡贤带领村民们建设的,从风水到山水,各个方面跟自然环境的融洽,邻里关系上的礼让,都是乡贤们起的作用。”钱念孙表示。

现代社会“告老还乡”传统的消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中青年多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当前农村出现人口空心化、文化荒芜化的现象。钱念孙认为,乡村和城市的人员应该是“循环”的,乡村的人从年轻开始,要去城市打工、挣钱、考大学,到老了以后,再返乡,将自己在城市的阅历与智慧运用于乡村,乡村才会有活力。“古代很多著名乡贤都是在外做了官,告老还乡后又造福一方的。如果现在一个处长、局长或者部长退休后,回到出生的乡村,他所在乡村的面貌一定会发生变化,乡贤文化就可以兴起,包括农村的医疗、教育等都会得到显著提升,这对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钱念孙表示,以安徽为例,传统乡贤推动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桐城文化、徽州文化,从保留至今的传统建筑中还能清晰感受到这些文化的渗透,驰名中外的徽州刻书也受到乡贤文化的深远影响。

藏书对传承

乡贤文化有何价值?

乡贤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家庭藏书,家庭藏书多的省、市、县和家庭出现乡贤的比例相对较大。北京大学教授肖东发用一系列数据对此进行了例证与阐释:据统计,中国5000多位藏书家中,有2000多位在江浙地区,占总数的40%,而明清两朝的状元也有40%多出于江浙地区;即使到了现代,从1955年至2015年的60年间,出身江浙两省的院士数量也是远远多余其他省的。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家庭藏书与乡贤文化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关系。那么,家庭藏书对乡贤文化及书香社会建设有何价值?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认为,无论对个人来讲,还是对国家而言,藏书文化有三种境界:“与书为友”、“化书为智”与“书国通运”。所谓“与书为友”,“春秋孔子韦编三绝”和“南齐江泌映月读书”的故事颇具代表性。徐辉指出,在当代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在城镇和乡村广建公共图书馆和图书室,以满足民众阅读的需求,从国家层面体现了一种善待藏书事业、传播书香文化的书友精神。不过,仅仅做到喜好藏书是不够的,还要“化书为智”,有效地将书本知识化为个人智慧、民众素养、价值理念和民族精神,国家的文明精神才会升华到新的境界。不仅如此,藏书事业还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即“书国通运”———国家越文明、越发达、越进步,藏书事业也会越发达。藏书事业不仅与书籍有关,还代表着国家对待知识、对待教育、对待文化的一种态度。因此,徐辉认为,要实现强国梦,基础在于建设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倡导藏书文化、建设书香社会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建设书香家庭,不能只藏书却不读书。“所以要读,读了以后还要去行,书的香味才能够散发出来。”楼宇烈说道,“一个人在读书之前与之后是会发生一些变化的,这个变化就是‘文质彬彬’,一个人有文的一面,也有质的一面,过分的修饰是造假,过分的质朴又太粗野,读书就是在‘质’上加‘文’,最终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作为读书人主体的传统士大夫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著名学者、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表示,在藏书家、学问家中,很多人都是士大夫,他们在藏书、品书、读书、治学中体现出一种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外化为修身养性、学以致用等具体行为,直到今天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北宋有学者曾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由此可见读书对每个人的重要作用。张庆善认为,倡导一种读书的精神,就是“要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要倡导传统士大夫酷爱读书、酷爱知识的那种精神”。

“互联网+”与经典阅读:对立or融合?

在阅读日益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沉淀心情来阅读经典被很多人忽视,那么,“互联网+”时代是否还需要经典?互联网是否真的成为经典阅读不可逾越的障碍?如何看待互联网与经典之间的关系?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在任何时代,经典都是绕不过去的,“它是人类几千年来经过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最具有智慧的、最具有价值的读物,我们每一代人都要跟它对话。图书的生命力是通过阅读来激活的,经典放在那里,如果没有被阅读,就是废纸。所以,每一个时代人的精神高度是和他们与经典对话的能力相关的。”

关于互联网对经典阅读的影响,朱永新认为影响是多方面的,应该积极凸显与利用它有利于经典阅读的一面,比如互联网用更便捷的方式把经典推向所有人。“在过去,经典阅读只是少数人的权利,古代传统的藏书家、读书人都是少数人的精英群体,到‘互联网+’时代后,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互联网去触摸经典,与经典对话。”朱永新说。

就经典的载体——书籍来说,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表示,互联网推动了经典出版物的传播。他以自己从事图书出版的经历说明了这点:“当年我在一家出版社推出了长篇小说《牵手》,刚开始销量很一般,但同名电视剧播出后反响很好,书一下子就卖得如火如荼。还有《突出重围》,这是一部科技强军的长篇小说,也是一经同名电视剧播出,立刻销量大增。多媒体对于经典出版物带来很好的推动和拉动。”

对于时下最为“盛行”的“低头族”现象,聂震宁认为不可片面地将其视为是一种不好的现象。通过互联网甚至手机屏幕终端,人们可以阅读到更为丰富的经典内容。“移动互联网使我们的舆论更加开放,使我们的阅读更加流畅,使我们对经典的理解有了一个新通道。打开微信公众号,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对于解读经典的文章,几千字、上万字的都有,通过这些阅读我们丰富了对经典的认识。”聂震宁表示,“经典阅读与‘互联网+’时代是有矛盾和冲突的,但同时我们也在寻求一种和谐一致的效果。”

“互联网+”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与丰富的经典阅读渠道,但在面临众多书籍的选择时,还需要人们具备鉴别经典的能力。朱永新表示,经典可分为“老经典”和“新经典”,“老经典离我们的时代比较久远,当代人与之对话的能力和兴趣在逐渐减少,而阅读如《平凡的世界》等此类新经典,则带给当代人的震撼相对来说会更大一些。所以不同时代的人所读经典的内容是不一样的,经典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张庆善认为,提倡传统士大夫的阅读精神和文化传统,就是要使传统经典及传统文化融合“互联网+”时代,“有人说‘互联网+’指的是连接和融通,《四书五经》、《红楼梦》等这样的伟大古典名著是不是可以在这个时代得到更好的连接与融通?如果那样,我们的书香社会将会建设得更加美好。”(张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