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政协提案

关于完善市区院前急救体系 提升功能建设的建议

时间: 2020-02-10 17:02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院前医疗急救是社会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挽救生命、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120急救(指挥)中心是政府应急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承担和履行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治、救援、转诊任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及时、便捷、高效、优质、安全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车祸、外伤等创伤类、心脑血管类病人增多,群众对院前急救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多,对急救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建立一个更加适合我市市情,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迫在眉睫。

一、市区院前急救工作现状

市救护中心是全省地级市中唯一的调度指挥型急救中心,除呼救受理和调度指挥,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均依托网络医院分站开展,无直属急救队伍和车辆,现下设急救分站14个,共有值班救护车20辆,2018年市区共出动救护车37553次,救治病人26289次,急救服务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二、市区院前急救工作存在问题

市救护中心绝大部分分站为民营医疗机构,医院对人才、急救设备投入不足,急救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目前我市单纯指挥型急救中心已难以满足医疗发展需求,以下问题及不足日益严重:

1、急救资源配置不合理。急救分站均依托医院进行设置,局限于医院地理位置、救治水平及能力,设置分站选择余地小。目前城区设立8个分站,乡镇6个,乡镇分站、救护车数量不足,导致急救半径过大,救护车到达时间过长,农村、乡镇地区出现“就近分站无车可派、从城区调车不能及时到达”情况日益增多,影响救治成功率和百姓满意度。

2、急救人员业务不熟队伍不稳。院前医疗急救存在病种繁多、突发性强、时间紧迫等特点,对急救人员技术全面性、现场控制能力等要求较高。但由于工作辛苦且待遇差,工作环境差,存在较大风险,医护人员不愿从事急救工作,各分站几乎没有专职的医生和护士,人员流动性大,急救队伍不稳,无法进行有效急救培训,整体急救水平不高。加之院前急救医师因受执业范围和专业限制,院前急救岗位普遍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导致院前急救日常工作运行困难、院前急救服务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急救设备配备落后。救护车多为普通型,监护型救护车配备不足30%,特种救护车辆更是缺乏,大型急救设备配备不全,救护车运送功能大于救治功能,急救信息化建设滞后,无法有效缩短救治时间,影响救治成功率。

三、市区院前急救工作意见建议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立足点,坚持政府主导,创新顶层设计,通过理顺管理机制、优化运行模式、健全急救网络、提升服务能力等综合举措深化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和城市运行安全。 

1、切实把握四项基本原则。一是“保障基本,凸显公益”。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府对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完善急救资源配置,凸显院前急救的公益性。二是“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加强对院前急救体系的统一规划,促进城乡院前急救体系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以人为本,持续发展”。以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体系发展的关键环节,谋划院前急救体系人才队伍发展的制度设计,促进院前急救体系持续发展。四是“软硬结合,注重内涵”。加强院前急救基础设施、车辆装备、信息化等硬件建设,注重院前急救体系技术、管理、服务等内涵建设,努力提高群众对急救服务的满意度。

2、积极组建直属专业急救队伍。招聘医生、护士、驾驶员,组建市救护中心独立的专业化急救队伍,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在此基础上,健全院前院内联动的急救人才培养制度,完善院前急救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

3、努力加大设备尤其是信息化建设投入。增加政府投入,购置、完善不同用途和性能救护车,增加大型急救设备配备,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无缝衔接,提升各类危重病人的现场救治和途中转运能力。推进院前急救机构的人员、车辆、业务运行等全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实现院前急救机构管理和急救服务智能化;统一全市各急救中心(站)的院前急救业务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接口,建立全市院前急救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急救业务运行的统一管理;推进院前急救信息与院内急救、居民健康档案等卫生行业信息共享,推进与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

4、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社区急救。社区急救是院前急救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目前,社区内老年人心梗、脑出血、烧烫伤、骨折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使得院前急救面临巨大压力。目前,我市有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医疗服务机构服务半径小、市民求助方便,医护人员熟悉辖区地形、了解“老病号”病情等优势。建议我市大力发展社区急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急救室,配备专职或兼职医务人员,配备相应急救医疗设施设备,开展社区医务人员急救知识与技术专项培训。让患者在身边就可以得到及时的初步救治,为专业院前急救医护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5、着力提升公众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尽早而有效的现场急救措施能极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在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前,现场公众能否掌握急救技能意义重大,相比院内救治的专业性院前急救技能操作简单易学。建议进一步加强全民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的培养,提升社会公众参与急救的积极性。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急救知识培训,普及基本急救知识技能,提高社会整体急救水平。进一步加强公众层面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在政府专业救援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应组织社区、市民志愿者队伍开展自救互救,为专业急救赢得时间,切实提升社会民众的急救意识与急救能力。(作者:市政协教卫体委员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